焦點
-
這次是真的?NVIDIA GeForce GTX 1630準備在6/28正式開賣、售價1,000元人民幣
雖然最近顯卡的價格開始回歸正常化,甚至某些品牌版本開始跳水大出清,但是入門級這一塊A家跟N家仍舊沒有放棄,不久前才有消息說要推出的GTX 1630,這次終於不再delay、預計將會在6/28正式登場,只不過這已經是第三次的時間表會不會再跳票?據中國的零售商說法則是首批GTX 1630已上路,而且建議售價落在1,000元人民幣、合台幣約4,500元左右。 規格方面則是採用Turing架構、GPU型號為TU117-150、12nm製程、PCIe 3.0 x16,內建512個CUDA核心以及採用4GB GDDR6記憶體,TDP功耗為75W,代表就是不用額外插上12V電源,對一些迷你電腦來說算是補點內顯的不足。 至於輸出端的部分將會提供有HDMI 2.0、DisplayPort 1.4以及DVI,但實際可能要看各廠商設計搭配,GPU的頻率將會是1,485MHz、最高為1,800MHz。 這款GTX 1630先前就有傳聞將會是用來取代舊款的GTX 1050 Ti,從價格上來看,如果到時候市場價位沒有往上疊加的話,那無疑會是入門級中的新星,畢竟價格落在較GTX 1050 Ti更低一些的區間,也會與大哥GTX 1650有約1,000元台幣的落差,如果GTX 1050 Ti到時候不降價的話,不意外將會被上下夾殺! 反正離6/28也不遠,就看過幾天是否真的會有正式消息露出就知道這次會不會又被晃點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 12代i7火力加持、前代i9桌上版也得靠邊站,Lenovo Legion 5i電競筆電開箱實測
來勢洶洶的Intel 12代Alder Lake,在新架構與製程的加持之下,其進步幅度相信各位是有目共睹,不再是過往的擠擠牙膏,而是直接超車對手奪回最強消費級處理器寶座。 而這可不僅僅是桌上型平台獨有,筆電平台同樣也能享受Alder Lake的威猛,近期各家廠商也都陸續推出Intel 12代產品陣容,就如知名大廠Lenovo推出的最新一代的Legion 5i,不僅搭載Intel 12代處理器,更具備DDR5記憶體,還配有NVIDIA RTX 30系列獨立顯示卡,只能說規格十分強悍,那究竟在這全新的組合之下,能帶來多少的效能提升呢?廢話不多說,趕緊來開箱看看吧! 先來一窺外觀設計的部分,整體外型上雖然可以看到新一代Legion 5i留有許多前代的影子,不過在一些小細節上有些改變,顏色上則搭配灰色金屬機身塗裝,讓Legion 5i背蓋幾乎是已經沒有電競元素,帶來的是更沉穩內斂、時尚有質感的風格。 低調規低調,別忘記他依舊是掛著Legion招牌的電競筆電,從筆電正面就能感受到了電競的氣息,首先在螢幕的部分,Legion 5i採用極窄邊框設計,且周圍一率黑化處理來降低視覺干擾,而在最重要的面板更有眾多規格可讓玩家們選擇,本次小編收到的這台搭配了最高規的15.6吋WQHD(2560x1440) 165Hz OverDrive IPS面板,亮度達300 nit且通過VESA DisplayHDR 400認證,並支援100% sRGB、Dolby Vision、NVIDIA G-SYNC等等,提供玩家清晰、明亮又不撕裂的順暢遊戲畫面。 不過喜歡RGB元素的玩家們也別急著離開,Legion 5i可選擇4區RGB背光鍵盤,在夜晚依舊能成為耀眼的存在,鍵盤保留數字鍵的配置,相信一般習慣100%鍵盤的玩家也能很快就上手。 除了電競級的螢幕規格,Legion 5i的內在當然也是不容小看,原廠也提供了豐富配置讓玩家們依照自己需求來選擇,如CPU最高可配到Intel Core i7-12700H,顯示卡可從NVIDIA GeForce RTX 3050選到RTX 3070 Ti,記憶體最高也能配到32(16x2)GB。 先直接來透過CPU-Z、GPU-Z就可以看到小編手上這部Legion 5i內部搭載了Intel Core i7-12700H處理器,14C(6+8)/20T的配置並採用Intel 7製程,頻率上大核最高可達4.7 GHz,小核也可來到3.5 GHz,並且支援PCIe 4.0,搭配的是三星DDR5-4800 16(8x2)GB記憶體。 顯示卡的部分除了處理器內建的Intel Xe內顯之外,還額外搭載了NVIDIA GeForce RTX 3060筆電版獨顯,GPU晶片為GA106家族,具備3840組CUDA,Boost時脈可達到1425 MHz,搭配192 bit 6GB GDDR6記憶體,並且支援Resizable BAR。 CPU效能的部分透過Cinebench R23、CPU-Z Bench以及3DMark內的CPU Profile來驗證,可以看到這顆Core i7-12700H在Cinebench R23單核突破1,800分大關,多核也將近有18,000分的表現,直接勝過了對手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CPU-Z方面單核也超過了700分,多核更是突破8,000分門檻,這表現就連前代桌上型平台的i9-11900K或是10900K都要靠邊站,完全展現出這次12代的兇猛,況且這還只是筆電的i7的H版本,上面還有HK、HX甚至是i9大哥呢! 接著透過各位熟悉的3DMark來驗證遊戲效能,在12700H與RTX 3060筆電版的組合下,驗證DX 12效能的Time Spy、Time Spy Extreme分別得到了9,408/4,421分,DX 11效能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得到了20,042/10,173/5,398分,光追的Port Royal也有突破5,000分大關來到5,203分,一般電競類遊戲相信都能順玩,甚至一些3A大作也不是問題。 記憶體的部分就透過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來驗證,實際跑分成績顯示這組DDR5-4800在Read/Write/Copy得到了57,569/59,267/51,456 MB/s,以DDR5-4800 16GB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表現,對於一般遊戲用途上完全夠用。 儲存硬碟也沒有馬虎,搭載的是Micron(美光)的MTFDKBA1T0TFH 1GB SSD,支援PCIe 4.0傳輸,符合NVM Express 1.4,實際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取速度可達6,655.45 MB/s的表現,寫入速度也越過5,000 MB/s門檻,是高階PCIe 4.0 SSD水準的表現。 整體效能就交由PCMark 10來實測,最終得到6,827分,以這類中高階筆電來說的表現相當不錯,細看項目除了數位創作之外,其餘都有破萬分表現。 續航力測試的部分,一如往常會將Windows內的電源計畫調整至最佳電源效率,並將散熱模式開至安靜模式,螢幕亮度調整至20%且關閉WiFi、藍牙,最終測得5小時45分鐘的成績,以電競筆電來說是相當優秀的表現,此外內建的快充模式也真的方便,基本上就如官方標示30分鐘內可充至80%,1小時內就能把電池充滿,即便忘記充電也不用擔心等待過長的充電時間。 遊戲效能的部分除了跑分之外,當然也不免俗的要實際進遊戲來測試,設定上也是老樣子,畫質、光追都開至最高,若支援FSR或DLSS也會開至畫質(Quality)模式(兩者都支援的話就開DLSS),垂直同步、動態解析縮放與減少延遲這些會影響FPS表現的功能也都會關閉,解析度以原始的2560x1440為準,就不再另外更改。 我們可以看到,Legion 5i在《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當中得到181 FPS的優秀表現,配合本身165Hz螢幕,可以達到最流暢的畫面表現,3A大作上,由於《極地戰嚎6》以及《F1 2021》有FSR/DLSS的加持,即便有光追依舊能在及格門檻(60 FPS)之上,而《Forza Horizon 5》因沒有這些黑科技輔助,就僅剩45 FPS,建議可以下調畫質、光追來換取更好的FPS表現。 最後這類中高階筆電也適合拿來做創作用途,小編簡單透過大家較熟悉的Adobe Photoshop、Premiere Pro來驗證Legion 5i的創作效能,結果在Photoshop上得到1,126.6分,Premirer Pro也有803分,對於平常高解析修圖或是簡單的影音剪輯都沒有太大問題。 整體看下來,新一代Lenovo Legion 5i在造型上不僅承襲了前代設計,且在一些細節的修改之下少了熱血的電競元素,換來更加低調又時尚的風格,第一眼看去真的不會讓人覺得他是台電競筆電,小編自己是蠻喜歡這樣的設計。 而最重要的內在部分在Intel 12代火力加持下真的令人相當驚艷,即便是12700H還是能徹底輾壓前代桌上型i9,兇猛的效能對於打Game的需求來說完全綽綽有餘。 而Lenovo最方便的地方在於官網提供客製化自訂規格服務,玩家能完全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配絕大部分硬體規格,就如小編前面所提到,對於效能有更重度需求的玩家,可再把顯卡、記憶體升級到RTX 3070 Ti+DDR5-4800 32GB,而若預算有限,硬體規格也沒那麼要求,僅僅只是要遊玩如R6這類電競類遊戲,也能配個i5-12500H+RTX 3050+DDR5-4800 16GB等等這類較入門的規格即可,心動的玩家不妨馬上到官網配出一台專屬於自己的Legion 5i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TX迎來新搭檔,超低功耗、極入門顯示卡—ASRock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開箱試玩
就在我們以為Radeon RX 6600應該會是AMD在FHD解析度下所給出的電競入門新指標時,在今年的CES 2022大會上,說是為了因應全球顯卡缺貨荒,竟又在入門級中推出一款入門等級、官方定價萬元不到的Radeon RX 6500 XT,但只是如此應該還不夠,在RX 6500 XT底下,再度推出RX 6400顯示卡,售價約為台幣5,000元左右,對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 但入門級中的入門顯卡,即使價格夠甜,但在實際使用上,是否真能滿足荷包不滿的玩家們呢?本次小編將透過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來為各位介紹這張初階再初階、入門再入門的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 由於RX 6500尚未現身,因此小編先讓RX 6400與RX 6500 XT作規格對比,兩者一樣採用6nm RDNA2架構、Navi 24晶片,但計算單元、光追加速器的數量皆僅有12個單位,相較之下又再往下砍了4單位,ROPs與TMUs則分別為32、48個(對比RX 6500 XT,TMUs減了16個)、Shaders更是從1,024個單位降至768個單位;時脈調整不意外的調低了,Game Frequency為2,039MHz、Boost最高可達2,321MHz。 記憶體一樣搭配4GB GDDR6,自從RX 6500 XT問世之後,就已見怪不怪,因此即使Infinity Cache依舊保持16MB,在FHD解析度下玩遊戲應該只能算堪用,甚至記憶體最大傳輸頻寬更降至128GB/s,區區16MB的Infinity Cache大概助力上會有限些;至於功耗則為53W,無須再另外接電源,便可直接透過PCIe供電,算是對部分採用舊PSU(或小瓦數電供)玩家的一個福音。(而這又不得不讓人疑惑,卡在中間的RX 6500規格會變成怎樣?) 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尺寸為162 x112 x39(mm),從型號來看,本卡將適用於ITX規格主機板,不過玩家們想用在ATX規格上其實也是沒問題的,因此在外型設計上就是單卡風扇的ITX小卡設計風格,包括除去了RGB燈效、金屬強化背板,正面採用單風扇散熱模組、無須外接12V PCIe電源,並搭配啞光黑與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加簡約俐落。 I/O方面,設置了1組HDMI 2.1(具備VRR功能)、1組DisplayPort 1.4(擁有DSC功能),且搭載Multi-View功能,可同時接兩台顯示器使用,數位解析度最高提供7680 x4320,功耗則為前文所提的53W,搭配低瓦數電供的話(官方建議為350W以上),基本上接可容納於市面上九成九的ITX機殼內。 散熱模組方面,其單風扇設置具備0dB靜酷技術,在運轉負荷量過大時,風扇便會旋轉,直到顯卡溫度降低才停止旋轉,可為玩家們帶來安靜的使用環境。 誠如前文所提,由於目前還沒看到RX 6500的影子,因此本次測試將透過RX 6400與RX 6500 XT的比較,來衡量RX 6400的效能與現階段顯卡定位,本次使用的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AMD Radeon RX 65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先看到GPU-Z的偵測資訊,RX 6400的確是與RX 6500 XT一樣採用6nm、Navi 24核心晶片,各項被調降的參數值都很清楚地列在上面,比方說兩者之間的ROPs/TMUs,TMUs就相差了16個,Shaders方面也有削減,記憶體方面雖同樣是搭載4GB GDDR6、記憶體介面也一樣為64-bit,但最大可達頻寬卻略有不同,RX 6400為128 GB/s;當然在時脈上的調整也是必然的。 兩張顯卡所對應的解析度皆為FHD,因此在3DMARK中,針對DX11測試的Firestrike系列,也略有落差,但RX 6400與RX 6500 XT在系列位階上就差了兩個身位,這也無可厚非,不過針對DX12測試的Timespy測試中,RX 6400的分數將近4千分,假設玩家們需要使用略高解析度來打Game的話,或許調降一點畫質會更好一些。 另外,因對應FHD解析度,因此小編本次的遊戲測試皆採用FHD解析度,並全程開啟SAM與FSR Ultra Quality模式,且按照最高畫質與光追來做評比。(圖表淺紅長條為RX 6400最高畫質、深紅長條為RX 6400預設畫質、灰色長條為RX 6500 XT最高畫質) 首先在《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這款比較不吃資源的遊戲中,兩者的落差並不明顯,看到淺紅色欄目長條,可以發現RX 6400所帶來的FPS相當高,假設調整至預設畫質(深紅色長條)的話,便有將近350張FSP的好成績;在最高畫質下的《火線獵殺:絕境》中,RX 6400有45張FPS的成績,調整至預設畫質(該款遊戲預設僅比最高畫質再低一階)之後,便有將近FPS及格線的成績。 雖說官方一直重申《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並不那麼吃資源,但其實也不是那麼絕對,在畫質全開的FHD解析度下,雖RX 6400僅獲得了39.3FPS,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小編在實際遊玩之下,跑遍各大熱門場景,包含秘密母牛關卡、憎恨囚牢、毀滅王座等等,並沒有破圖或是遊玩不順的體感發生,雖說職業的技能表現、或是多人遊戲,FPS會有不同,但單人模式之下,即使畫質全開也能夠順暢遊玩D2R。 此外,3A大作遊戲測試方面,可以看到RX 6400在FHD解析度、畫面全開、光追啟動的情況下的表現都略顯吃力,《極地戰嚎6》甚至不到20FPS,但透過遊戲所預設的畫質之後,RX 6400便有達到FPS及格門檻的資格了,不過這邊要提醒玩家的是,《極地戰嚎6》與《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系統針對測試平台配備的預設畫質,為中低等級(因VRAM不足),雖說這樣也是不影響劇情推演,但勢必得犧牲點畫面表現,但對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相對初階的配備在調整畫質之後,仍是有玩3A大作的條件。 在經過一連串的遊戲測試之後,想必各位玩家對RX 6400的能耐,心裡應該都有底了,但即使在規格方面,因為AMD商業策略的緣故,讓禪心劍法一砍再砍,使得RX 6400的表現並不是說極為亮眼,不過這或許是為了蠶食NVIDIA GTX 10系列的舊卡市場,讓玩家們有更多入門且划算的新選擇;另外,我們得注意到,RX 6400在ASRock所給的定位係以ITX機殼為主,那這樣說來的話,喜歡ITX的玩家、或是預算有限的玩家,僅需再多一筆5,000元台幣上下的錢,便可獲得CP值還算不錯的一張獨顯,對比內顯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其他廠家的AIC卡也是這種小卡設計,這點就需要看玩家自身對ITX容量的需求了,不過這也不是絕對,ATX機殼一樣可以用,關於這點,就端看玩家們在荷包與需求上怎麼衡量了,只不過以小編的想法來看,搭載ITX機殼或許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汲取經典品牌的工匠精神,以親民價格帶來頂尖聽覺饗宴,EDIFIER STAX SPIRIT S3平板藍牙耳罩式耳機開箱試聽
對耳機稍微有研究一點的玩家,相信都聽過STAX這個日本老字號品牌,其所研發的靜電耳機,在全球Hi-Fi耳機市場可說是造成相當大的轟動,不過早在2011年時就被EDIFIER所收購。 但該項收購案,並不影響STAX系列耳機的品質,如今EDIFIER重新整納且吸收STAX的工匠精神,推出了STAX SPIRIT系列,並以STAX SPIRIT S3作為該產品線的第一款產品,而小編當然也在第一時間入手了這款無線藍牙耳機,相信在EDIFIER的調校之下,STAX的精神能夠持續延伸,並開創一個平價高階耳機的新時代。 STAX SPIRIT S3作為高階產品線的第一款產品,從彩盒外觀就足以展現EDIFIER的野心,內包裝也以STAX SPIRIT字樣作為圖騰,填滿了整個黑色內盒,體現出作為STAX SPIRIT第一款高階產品的既神秘與尊榮感。 與外彩盒、內包裝相同,STAX SPIRIT S3的收納盒與耳機本體也採用全身啞光黑外觀,並以金色商標作為點綴,組合耳罩上的碳纖維紋路,襯托出高階Hi-Fi耳機該有的高貴與時尚感;並同時擁有符合人體工學的輕量化設計,淨重329公克,對那些經常長時間配戴耳機的玩家來說,STAX SPIRIT S3在其關節處還設置了可折疊鉸鏈設計,不管頭型大小,都能戴得相當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頭戴與耳罩方面,皆使用小羊皮且人工打造,除了觸覺與視覺上的高貴感以外,在配戴時也能少一點人工皮革所帶來的不適,真不愧為高階產品,但相對的是,在真皮保養方面,玩家就得多費點心;此外,除了預先設置的真皮耳罩之外,STAX SPIRIT S3還隨附了一組涼感耳罩,除了擁有更強的透氣性外,也能在即將來到的熱暑季節,獲得更舒適的配戴體驗。 STAX作為日本音訊設備品牌經典老字號,為「靜電耳機」的始祖級人物,當然STAX目前仍有新品問世,STAX SPIRIT系列乃EDIFIER汲取精華、吸收其工匠精神而推出的新系列產品線,整合了EDIFIER原先擅長的動圈耳機設計與STAX經典的靜電耳機手藝,進而推出的無線平板耳罩耳機。 不過平板耳機並非罕見之物,但因為兼有動圈、靜電耳機的優點,比較常出現於高階耳罩式耳機市場上,可一般來說,平板耳機的振膜相較動圈的靈敏度還來得低,因此還需借助耳擴等等放大音訊的推力設備,才能發揮其優勢。 STAX SPIRIT S3搭載平面磁力驅動器,不僅能夠更大限度地降低失真,也擁有更寬廣的動態響應,有趣的是,專屬的全新Edifier EqualMass布線振膜技術,在耳機振膜面覆蓋與條狀磁鐵陣列結合的布線,並通過電磁力來驅動音訊,除了經過Hi-Res認證外,更是結合了同是來自平板耳機經典品牌Audeze所授權的Fluxor、Fazor和Uniforce等平面驅動單體專利技術,並且搭配Snapdragon Sound,還原平板耳機在無線模式下的高保真音質,突破原先平板耳機的較低靈敏度,讓STAX SPIRIT S3擁有更高靈敏度和僅僅24Ω的阻抗特性,也就意味著,STAX SPIRIT S3平板耳機可以輕易地讓智慧型手機驅動。 當然,Snapdragon Sound技術的支援,配合Qualcomm QCC5141晶片所提供的為處理系統,除了音訊饗宴之外,通話方面也有低延遲與清晰的語音品質。 充飽電的STAX SPIRIT S3擁有80小時的高超續航力,配合快速充電功能的話,只要10分鐘即可提供長約11小時的播放時間,這點小編親自嘗試了一下,在音量全開的狀態之下,連續兩天共8小時的聆聽,耗損了約12%的電量。 此外,搭配Edifier Connect使用的話,玩家們可從Classic(純正模式)、Hi-Fi、STAX此3種EQ模式下調整聆聽感受,不過此3項EQ為系統替玩家們調校完畢的最佳狀態,沒有更詳細的EQ參數可以調整,略為可惜,不過倒是會因為手機音訊的EQ模式而有些影響,由以Classic模式下影響最深,而Hi-Fi模式就如字面所說,至於STAX模式比較特別一些,該EQ模式將會提供玩家更強烈的立體聲與環繞音效,並提升了一點高頻EQ參數。 從STAX SPIRIT S3的體質來看,相信無論是什麼曲風都能駕馭的相當完美,不過小編比較常聽搖滾樂,所以便以搖滾樂來做試聽體驗囉,本次選用Explosions in the Sky於2003年發行的《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與來自台北的勝利一族於2016年發行的同名專輯。 以小編的試聽體驗來說,STAX SPIRIT S3最驚人的應該是在高中低三頻之間的細節呈現,使得《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專輯中的低頻顆粒表現地更加清晰,但又不會過度厚重,屬於較為柔和溫潤的表現方式,而Post-Rock主軸在於樂器與樂句之間的情緒、氣氛渲染,尤以吉他濃厚的破音效果音牆尤為重要,而魔鬼就藏在細節當中,甚至能夠清楚聽見在兩把吉他之間細微的Feedback效果,不過高頻稍微有點太亮,但無傷大雅,音場與立體聲也相當到位,讓整張專輯烘托得十分扣人心弦。 勝利一族為台北龐克樂團,其專輯也不是使用什麼高成本高規格錄音設備,某方面來說具備了一定的Lo-Fi風格,而以STAX SPIRIT S3來聽的話,專輯中一些沒有修整的錄音細節,也都通通被推了出來,當然也包含人聲在錄音時的一些小動作,且樂器聲音的縱深方位更加明顯,但該專輯呈現的音色實際上稍微偏冷,但由於STAX SPIRIT S3調校的緣故,一些較冷冽的音色稍微被中和了一些,讓這張專輯的聆聽體驗變得更加有趣。 先從價格開始說,STAX SPIRIT S3的售價不到萬元,以這個價位的耳罩式耳機來說,聲音表現相當不錯,甚至玩家可以透過有線模式連接播放器,來獲得更好的音質,甚至有遊戲模式可在App中做調整,可以說在休閒層面上,STAX SPIRIT S3做得相當足,但要注意的是,STAX SPIRIT S3並沒有降噪功能,其主打的依舊是EDIFIER的經營方針:能夠輸出高音質的平價耳機,因此玩家們在挑選時,可得多加注意,如果預算在萬元以內,卻想要一支耳罩式耳機的話,相信EDIFIER STAX SPIRIT S3是個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顯卡也能超可愛!影馳GALAX RTX 3060「野菜犬-菜狗的野望」特別版登場
雖然GALAX影馳的顯示卡在台灣較少見,但GALAX倒是推出很多可愛以及特別色系的產品,光是粉紅色調的顯示卡就可以拿到搭配公主風格的機殼以及周邊外設了。 先前除了推出多款具備特色的顯示卡外,這次GALAX又聯合DODOWO、BEMOE這兩大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特別版的顯示卡,命名為「野菜犬-菜狗的野望」第一眼應該是覺得超Q萌的吧,其實是基於日本創作者“ PonkichiM ”的《果物精靈》中的一個角色,作者將動物想像成食物和蔬菜,所以其中的每種動物都是以不同的食物/蔬菜為基礎所創造,而且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技能,包括像是檸檬鼠、鳳梨狗等等。 只不過這次換GALAX工程師被超可愛的風格所吸引,所以就有了這款「野菜犬」顯示卡的誕生,而「菜狗的野望」顯然也蠻符合某種心境的XDDD~。這款版本基本上是基於NVIDIA RTX 3060晶片、而且是GA106-302 GPU/鎖挖礦的LHR版本,外觀上除了有可愛的蔬菜犬設計之外,本體上應該是採RTX 3060 Boomstar OC這一款版本的變體,規格方面可以從下面的相關參數圖中查詢。 完整的禮盒包裝包括了滑鼠墊、手機支架以及角色野菜犬最喜歡的骰子等,目前可透過bilibili(B站)預購,預售價為3099元人民幣,大約是460美元左右、合新台幣約13,000多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入手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內部會議錄音檔外洩,中國管理員仍可讀取國際版的TikTok?!
乍看之下,抖音與TikTok其實指的就是相同的一個短影片社交App,但嚴格說起來,實際上的抖音只有中國人民可以使用,國際版的則是TikTok;雖然無法正面證實,但依據中國政府對各方面的掌控,使抖音一直以來都有資安、個資外洩的隱憂,連帶TikTok也深受其害,且因為這一層關係,即使開發商「字節跳動」多年來重申再重申抖音與TikTok之間的不同,部分玩家還是TikTok有資安與個資外洩的疑慮。 於上週五(17日),TikTok透漏已將原先的資料中心裡的美國玩家個資數據刪除,並,宣布將其轉至甲骨文伺服器,用以消除美國玩家們的疑慮,不過根據《BuzzFeed News》報導,近期TikTok流出了超過80則內部會議錄音檔,其中於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間,包含來自9名不同TikTok員工的14段對話錄音檔,都提到了字節跳動的員工,一直都有讀取美國玩家的非公開數據,內容甚至還提到了「在中國可以看到所有資料」、「某管理員可以讀取所有數據」。 於此,TikTok也回應道,在與甲骨文雲端伺服器合作之後,從即日起的美國玩家數據將皆經由此處理,且中國地區內的管理員,對歐美玩家的數據只有極小限度的存取權限,並再次強調絕對不曾將美國玩家的數據提供給中國政府。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爽快體驗2K解析度的遊戲樂趣,ASRock Radeon 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 D 12GB OC顯示卡開箱
AMD在先前為自家的顯示卡家族擴增了RX 6950 XT、RX 6750 XT和RX 6650 XT三款顯示卡型號,其中最高階的RX 6950 XT和最入門的RX 6650 XT站上都已經向各位開箱實測過了,本次小編入手了ASRock所推出的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 D 12GB OC顯示卡,來補完AMD新卡三兄弟中的最後一塊拼圖。 這次的RX 6750 XT實測示範則是由ASRock華擎科技的版本來擔任,熟悉ASRock產品的玩家應該知道,凡是掛上Phantom Gaming型號的產品,在產品的設計上一定離不開黑、銀、紅的三色元素設計,這點在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 D 12GB OC(下稱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上自然也不是例外,不只外盒的設計上有維持這樣的元素風格,就連顯卡本體也是具備三色元素設計。 從正面的卡片主體可以看到配色上以黑色為底色,再以銀色裝飾圍繞正面三顆風扇,最後以紅色線條構成「X」字型形成視覺焦點,彰顯中央的透明RGB風扇。 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使用Phantom Gaming 3X散熱系統,三顆特製的「條紋軸流風扇」在正面的扇葉都刻有立體導流溝槽,同時背面還特別使用平滑拋光處理,能夠協助引導風流和強化風壓,保證氣流能夠穿越散熱鰭片,達到完整熱量交換。 有注意到嗎?左右風扇與中央風扇的顏色不一樣喔,混搭的感覺挺不賴的! 比較特別的是,風扇除了本身具備智慧停轉功能之外,ASRock還特地為中央的RGB風扇加入了獨立開關以及一組ARGB角針,玩家如果選擇將其他RGB設備與顯示相連的話,也能夠利用開關一次性的開啟或關閉燈效。 此外,散熱器也刻意進行了「V型切割」處理,在整組散熱器上挖出凹槽,能夠讓氣流更規律、更快速的流動。加上為了增強導熱,散熱器在晶片的貼合處以大面積鍍鎳銅底的金屬板來進行覆蓋,再以加工成平面熱導管連接,將與熱量接處的面積最大化,達到更及時的熱量傳遞,防止廢熱堆積。 最後官方還顧慮到現在的顯示卡實在太重,為避免長時間在主機內懸掛造成顯卡發生彎曲問題,卡片還加入了金屬中框來增強整的結構強度,也順帶讓視覺看起來更為剽悍帥氣。 RX 6750 XT的定位屬於中高階的產品,核心本體屬於RX 6700 XT的超頻版本,計算單元一樣維持40CU,但官方的預設最高時脈從2,581MHz變為2,600MHz,小編手中的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更是再向上超到2,623MHz,記憶體的部分也是12GB GDDR6,不過頻寬從16Gbps向上來到18Gbps,在資料傳輸上的效率變得更高。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x2(共32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T.T Toughpower 1200W 在最基礎的3DMARK中,Time Spy是針對DX12遊戲內容所設計,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成績能夠輕鬆來到1.3萬分以上;為DX11內容設計的Fire Strike也能有3萬分以上之譜;至於光追的Port Royal則落在6,000分左右。 遊戲實測的設定還是老規矩,一律選擇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FPS值發揮的選項,遊戲如果支援FSR、光線追蹤則一律開啟並切換至最高畫質模式。 整體來說,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的效能在1440P(2K)解析度之下,能夠帶來的80 FPS以上的畫面表現,體驗相當流暢,而如果想偶爾感受一下4K解析度的細膩畫質,整體的FPS值也還有50~60左右,簡單體驗一下還算堪用。 用於創作領域用途,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在Photoshop中取得近1,200分的成績,複雜的高解析度修圖完全不是問題;Premiere Pro的結果也有804分,足夠完成相當程度的4K影片剪輯工作。 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在整體效能已經能夠輕易地滿足1440P解析度以下的3A和電競遊戲的效能需求,加上12GB GDDR6的大記憶體優勢,只要搭配支援FSR功能,即便是在4K解析度下也能正常維持一定水準的表現。 看著今年暑假要出國遊玩的還是多少有些難度,且機票還大幅漲價(漲很多XD),反倒是顯卡價格已經回到基本盤面,玩家也不妨考慮改把旅費改投資到顯卡上,好好地宅在家吹著冷氣享受「虛擬出國」的樂趣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三種規格滿足不同面向的晶片設計,台積電公開N3 FINFLEX技術
在過去有指出台積電的3nm製程將會區分為高性能和省電兩種製程版本,而在今年的2022北美技術論壇上,官方帶來了名為FINFLEX技術,將提供高性能、平衡、省電三種晶片生產方案,為不同功能的晶片提供更為彈性化的選擇。 台積電表示今年2022年3nm製程確定步入量產,接著會依序推出改良版的N3E、N3P、N3X製程,並預計在2025年進入到2nm製程,在效能上可以比3nm高出10~15%,且可能因為從FinFET轉換到GAA架構的關係,功耗還可大幅降低25~30%。 不過2nm製程畢竟還是多年後才有機會見到,在投資未來的同時,還得顧好現有客戶需求,台積電表示考慮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晶片設計都採用多架構的形式,例如手機處理器就有大、中、小核三種核心,小核心講究省電、中核心要省電與效能兼具、大核心則是效能越高越好,也因此台積電為3nm製程推出了FINFLEX技術,提供3-2 FIN、2-2 FIN、2-1 FIN三種效能與電力取向不同的生產規格。 3-2 FIN:效能取向製程,能夠讓晶片核心擁有最高的時脈、最高的效能,滿足重度運算的功能需求。與5nm製程相比,效能能夠提升33%、功耗減少12%。 2-2FIN:平衡取向製程,在保有足夠的效能的同時,也兼顧整體功耗和整體晶片尺寸。對比5nm製程,效能成長23%、功耗減少22%。 2-1 FIN:專為講究電力續行所打造的製程,功耗、漏電程度最低,且有著三種製程中最高的電晶體密度。比起5nm製程,效能增長約11%,功耗大幅減少30%。 台積電3nm FINFLEX技術將全系繼續使用FinFET架構,期望利用更多的方案精準協助客戶完成最符合需求的晶片,打造效能、功耗、晶片尺寸的最佳化方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支援Intel 12th CPU、最高128GB DDR4-3200記憶體,8L全能Mini PC — ASROCK DeskMeet B660迷你準系統開箱試玩
以ITX機殼為主的Mini PC系列,隨著主機板的性能表現越來越強,加上散熱、供電各項零組件的完備,以往常被詬病的硬體效能已經不再是弱點,因此,如何以足夠小的空間來呈現更強勁的性能則變成現階段ITX Mini PC的顯學。 本次小編為各位開箱的是ASROCK DeskMeet B660 Series這一款版本,將以幾乎可說是Mini-ITX規格的8公升嬌小身軀,帶來最完整的DIY硬體設備,不僅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亦可隨玩家需求加裝獨立顯示卡,讓ITX規格的小電腦除了商務使用外,也足以應對現階段的遊戲需求。 主視覺的部分可以看到DeskMeet B660的尺寸為168 x 219.3 x 218.3 (mm)、擁有8L容量,對以個人工作桌面來說,能有讓使用者擁有更多空間可做彈性調整,外觀上以純黑啞光設計,低調簡約的風格也能夠完美與桌上包含公司文件、文具、電競裝備、裝飾小物等等的各種物件融合,完全不必擔心桌面空間的搭配與取捨,甚至帶出門也絲毫不是問題。 前後I/O埠的配置也是相當迷人,前面板設有1組USB 3.2 Gen1 Type-C、2組USB 3.2 Gen1 Type-A、2組USB 2.0 Type-A,以及1組3.5mm音源孔;後面板則設有2組USB 2.0、2組USB 3.2 Gen1 Type-A、1組D-Sub、1組DisplayPort 1.4、1組HDMI、1組RJ45乙太網路埠,以及1組3.5mm HD音訊孔(包含線性輸入、前置揚聲器、麥克風),對玩家來說,即使獲得了更多可發揮的桌面空間,也不至於犧牲該有的外接設備連結埠。 拆機的話也是相當簡單輕巧,採用抽屜式設計,只需轉卸底部的1顆螺絲,便可拖動DeskMeet B660內部骨架以進行硬體裝設;以DeskMeet B660來說,內部除了機殼骨架外,亦在骨架上早已裝設好B660-ITX主機板,意即可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但由於搭載的是6相供電設計,因此玩家們在選擇處理器時要注意一下,或許TDP選在65W或65W以下的處理器版本會更穩當些。 此外,DeskMeet B660還隨附了一顆500W銅牌電源,相信在各個零組件的裝配之下,肯定是綽綽有餘,若是未來覺得需要更大瓦數的版本也可以自行更換標規尺寸的電源供應器(可以塞得進去)。 機殼骨架的設計,按照所設置的螺絲孔位提供玩家4種安裝選擇,玩家們可在這8L空間內,安裝包含1顆3.5吋硬碟,2顆2.5吋硬碟、1組12cm風扇或是水冷,值得一提的是,在處理器與風扇組裝完畢後,電供的安裝位置會處在處理器與風扇正上方,畢竟受限於空間,玩家們在安裝時可得特別注意一下。 而DeskMeet B660主板除了可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外,還設置了4組DIMM雙通道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支援高達128GB DDR4-3200,鄰近記憶體插槽部分,亦提供了3組SATA3 6.0Gb/s埠以及2組Hyper M.2 2280 PCIe Gen4x4插槽(其中1組亦支援M.2 SATA3 6.0Gb)。 前面也提及DeskMeet B660可安裝長度20cm以內的獨立顯示卡,因此在M.2插槽附近,也可發現1組PCIe 4.0 x 16埠,對需要更強大繪圖效能、或是有電競需求的玩家們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另外還有1組M.2 2300 Wi-Fi插槽,讓玩家們除了RJ45乙太網路埠的有線連接模式外,還多了無線連線的選擇(選購)。 雖說DeskMeet B660除電供之外,其餘零組件都需要玩家們自備(基本上不含CPU、RAM、HDD/SSD等),小編這裡也搭配了一組配置,且針對性能做了相關測試,以提供玩家們參考,下面是本次測試採用的零組件: ◆主機板:ASROCK B660-ITX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Apacer AS2280P4 512G M.2 PCIe Gen3x4 SSD ◆Power:僑威GPT500S-A 500W 80 PLUS 在CPU-Z偵測資訊中,可看到這次選用的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相關資料,採用Socket 1700 LGA腳位以及10奈米製程,其基礎TDP為65W,剛好符合DeskMeet B660所採用的6相供電設計;主機板欄位中,B660-ITX支援PCIe 4.0(16.0 GT/s)。 此外在CINEBENCH R23中的測試,可以發現Intel Core i5-12400的單核與多核分數,與小編在12400開箱測試時所獲得的分數並沒有太大落差,這對喜歡ITX迷你電腦的玩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 假設玩家們的DeskMeet B660沒有使用獨顯的話,配合i5-12400在商務使用上也是完全綽綽有餘,從PCMARK 10測試中可以發現,綜合得分來到7,397分,常用基本功能的得分為10,899、生產力工具的分數為10,338、數位媒體工作有9,747分;Microsoft Office程式評測,則在Word中獲得了8,898、Excel獲得22,922、PowerPoint獲得14,564,程式各項指令的運作大多都在1秒上下即可處理完成。 然而,即使只採用i5-12400內顯,也是可以打Game的,比方說在《英雄聯盟》FPS測試中,仍是有151.46張的好成績,即使突發會戰也只在15張以內浮動;測試轉檔效能的X264,也有56FPS的優異成績,當然以文書使用上來說,除了Microsoft Office以外,Photoshop也是辦公室好朋友,其測試數據也有829的好表現,不過DeskMeet B660最高可支援至128GB DDR4-3200,小編只使用16GB,或許再提升規格的話,會有更不錯的效能提升。 另外,DeskMeet B660也可搭載獨立顯示卡,因此小編這裡也配合使用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來作對應測試,不過本篇主角為DeskMeet B660,因此只作了一些簡單測驗,但別擔心,小編之後還是會另開一篇關於RX 6400的詳細測試數據文章唷,有興趣的玩家不妨期待一下(?) 使用RX 6400之後,於3DMARK上的測試有大幅提升,包含DX11的Fire Strike系列與DX12的Time Spy基本測試,而看到小編針對幾項遊戲所測試的FPS幀數,本次皆是在FHD解析度且遊戲畫質全開的前提下,所進行的FPS測試,因此FPS或許不是不到我們所說的60FPS及格門檻,但相對來說,稍微調降一下遊戲畫質,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ITX規格的迷你電腦來說,想要在空間大小與規格上取得一個平衡,常常是讓玩家們頭痛的一件事,不過DeskMeet B660在有限的空間內,配合Intel第12代處理器與獨顯的操作、4 DIMM最大支援128GB的DDR4-3200,讓ITX迷你電腦,稍微跳出了空間與規格平衡點的框架;另外,DeskMeet B660除了隨附電供之外,幾乎放手讓玩家們自行調配規格,這對喜愛DIY的玩家來說,相對更加靈活、更能發揮獨創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76 CFM大風量、雙層LED加持,平價ARGB風扇新成員報到!ASUS TUF Gaming TF120 ARGB動手玩
說到120、140mm風扇,基本上已經是現今DIY PC不可或缺的週邊裝備之一,不管是要用在機殼上做進排氣對流,還是用於塔扇、水冷排上來幫助排熱,都能看見這些風扇們的身影。 尤其近年在電競風潮的興起下,內建RGB燈效的版本更備受玩家們喜愛,從原本較單調的RGB逐漸轉變為色彩變化多端的ARGB形式,還可以搭配軟體來自定義燈光效果,因此不少玩家都直接裝好裝滿,為的不只是散熱效能,還有驚豔的視覺享受。 知名大廠ASUS在PC產業上幾乎是無所不做,眼睛所能及的PC零組件、周邊,幾乎都能看到ASUS的身影,包含許多電腦上必備的散熱產品,如一體式水冷、風扇等等,而小編這次就收到了這組TUF Gaming TF120 ARGB風扇,從外盒上就能透露出它充滿電競風格的氣息,那就趕緊來開箱看看吧! 這款TUF Gaming TF120 ARGB有分單顆裝以及三入套組,小編這次收到的是三入組版本,因此可以看到包裝有一定的厚度(一盒裡面有3顆咩),塗裝是熟悉的TUF Gaming黑底黃字設計風格,風扇本身更有黑、白兩色可選擇。 在未點燈的狀態下,TUF Gaming TF120 ARGB外觀看上去看似有些低調,不過事實上細看可以發現許多TUF Gaming一貫的軍武風格紋路,而TF120不僅僅支援了ARGB,還搭載了高流明的雙層LED,搭配白色半透明7葉片的扇葉,創造出更飽和、明亮的RGB視覺效果。 這組葉片經過官方精準的設計之下,可創造出76 CFM最大風量、2.5mmH2O風壓,噪音也壓在29 dB(A)內,相當適合安裝於機殼上來有效製造對流,也適合安裝在一些較低密度鰭片的散熱器上,至於耐用度方面還採用了進階的流體動力軸承(Advanced FDB),提供高達250,000小時零故障運轉,高壽命配上原廠兩年保固,讓玩家安心使用。 三入套組除了風扇之外,更隨附了一組ARGB連接埠控制器,讓TF120除了可透過Aura Sync設定燈效之外,也能直接透過控制器來調整風扇亮度、燈效速度、切換顏色、燈效模式等,單控制器最高支援4組ARGB風扇,還能透過連接機殼重製鈕來讓玩家一鍵切換硬體、軟體模式。 最後小編實際上機來看看燈效呈現,可以看到在雙層LED的加持下,RGB燈光不僅明亮,顏色也很飽和,燈效的變化度也比一般ARGB風扇還來得多樣化,光控制器本身就內建了彩虹、保護傘、雙子星、訊號或單色等等模式可選擇,玩家們也可再透過Aura Sync來自由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風格。 實際上機的效果就更明顯了,比起單看的燈效來的更加飽和,小編隨意的挑了一咖機殼來試裝,上2、後1的組合下,透過同步燈效的控制,可以從實拍照片的畫面中看到實際的燈效表現,有賴雙層LED的呈現效果的確十分的誘人、滿滿電競的bling bling感! 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風扇,華碩推出的這款TUF Gaming TF120 ARGB不管是風扇本身效能或是RGB燈效呈現上都不輸其他同類型產品,尤其TUF Gaming的特色之一就是較平價親民,而TF120更是只要單顆五百元有找,這次收到的三入組含控制器也只要不到1,600元就能入手,以這個定位來說有這樣的效能以及雙光環ARGB LED燈效,已經算是相當超值,對於一般沒有TUF Gaming信仰的玩家們,也是可以入手的好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